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
[10-15 18:33:54] 来源:http://www.dxs56.com 心得体会 阅读:8197次
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将导致实践创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又是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仅有其整体的、长远的重要意义,是必由之路;也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更是当务之急。兹事体大,内涵深广,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终极目标
“社会”两字,与文化一样,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对应于经济、政治、文化,指不属于上述领域的其他空间;广义的社会则无所不容,囊括前三者,形成大局。和谐社会,一般应从广义理解,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基础上的最高层次和最大平台。
纵观人类历史,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充满了各类矛盾。但是,对立只是动力,发展要靠统一。故“和为贵”乃至理也。经历小康而臻大同,古人憧憬的,无非是一个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剖析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综合起来,也不外是一个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地区以至和谐世界,都在理想之列。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或再加生态文明,一言以蔽之,归结为和谐社会。无论是空想或科学,没有比和谐社会再好的境界,再美的设想了。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讲科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也体现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面协调的社会、永续不衰的社会和人人尽其能、得其所的社会。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动尽脑筋、洒出热血所寻找和追索的,都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蓝图。
作为终极目标,和谐社会是高水准的,宏伟又精细,一丝不苟,一招不乱。对照现实,无论是当代或近代,时时、处处和事事都存在欠和谐现象和不和谐因素。正是如此,我们必须强调和谐,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防止南辕北辙,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这样,可以积小胜为中胜、大胜,而不能急于求胜,轻言已经够和谐或基本上和谐了。
基本点在公平两字
和谐之道甚多,四通八达,而其基本点却在公平。所以产生和存在不和谐、欠和谐,种种原因,大多与忽视、漠视和轻视公平、违反公平而来。“不平则鸣”,说白了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以公平为原则,认知之,宣扬之,奉行之,落实之,始能达到和谐的目标。
公平,或分解为公正和平等,是处理任何事情的重要尺度。公正者,不偏不倚,主持公道和正义,旨在调节矛盾、淡化矛盾、消除矛盾;平等者,不歪不畸,遵守同样的规程,享受同样的权益,由于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就告退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这点,谁也不会提出异议。相反,处事不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是导致冲突之源。
公平,首先是机会公平,让人人在一条起跑线上;其次是过程公平,按照同一的游戏规则办事;最后是结果公平,各取所值,虽有差别,无怨无悔。相反,起点不公平,竞争靠权术,最后差别大,就会失去和谐。
这是指收入分配。原来所谓按劳分配,按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和优劣计算其所得是公平的。后来加上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衡量其贡献大小,就要复杂得多,需有一个协商和谈判过程。这里,参照市场供需,适当调节,合情合理,避免差距过大,才能保持基本和谐。
但是,由于人的主观条件不尽相同,加上客观环境的差别,使公平竞争往往获得差距过大的结果,人们容易有不公平的感觉。其中关键,在于教育。所以公平与否,教育公平是其焦点。普及义务制教育,从9年~12年,并从高中到大学,实行考试公平,才能使人心服。其中,对贫困生的救助,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一招。
公平不仅体现在分配和教育上,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任何环节,都有一个公平与否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所谓人道、人权和民主、自由等等,都与公平息息相通。
有人把效率与公平对立和割裂起来,认为讲究公平会牺牲效率,是无稽的。无数事实证明,公平是正确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门;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效率和效益。 www.dxs56.com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心骨。有人问:社会主义是什么?最简单的答复是共同富裕;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公平。万事摆公平了,和谐不期而至!
为全民铺垫三条底线
当前社会的不够和谐或不够公平,有人认为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也有人说,不是富人太多,而是穷人太多。均贫是假和谐,贫富分化暴露了不和谐,富的和谐要经持久努力。所谓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最复杂的时期,正反映了在此阶段,不仅贫富差距拉大,而且留下大量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的尚未解决或刚刚解决温饱,有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所谓读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的“三座大山”),有的面对生老病死的风险,有的从差距过大感到有压力或不服气,都有可能转化为社会的不安定即不和谐。
解决这些矛盾和潜在冲突,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或低收入者铺垫三条底线:
第一条是全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是民生之痛。提出就业优先,体现了对失业者———弱势群体中的最弱阶层的关怀。这不仅是指城市的登记失业者和
实际失业者,还包括农民中的部分失业农民和农民工至少其中非正规就业者。当然,讲到全民就业或充分就业,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根据几个地方的经验,失业群体中,最困难的是“零就业家庭”;有鉴于此,优先解决这部分人,做到“零失业家庭”,可以作为当前中国全民就业或充分就业的一种替代模式。这在辽宁、江苏等地区已在推广,如能普及到中西部,即使实际失业率超过20,也可以安排得基本就绪。
第二条是全民社保。这在全国已经推开,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到养老保险,都以“全覆盖”为目标,虽然还是“低水平”,出于“未富先保”的现实国情。但是,何时可望达标?大多推之于中长期。其实,如吴敬琏所说,当前是浪费型政府,每年公费吃喝、公费用车和公费旅游、公费出国都以二三千亿元计,即使不能全免,节约一半,就够全民社保了。可见,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有没有决心做。向节约型政府前进,合理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连同其他措施,全民社保决非奢望。
《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相关文章:
- 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 › 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