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
[07-22 01:04:54] 来源:http://www.dxs56.com 高等教育论文 阅读:8640次
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摘 要: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初始性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母德,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本身。“人无信不立”,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关键词:诚信;道德;助学贷款
一、诚信的内涵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即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即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与守信相互统一。《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
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责任心强的人才能担当重任。
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必定会踏上社会成为祖国建设的新鲜血液,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必然包括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除此以外,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难免犯错误,这时应当直面错误,而不应该遮掩或搪塞,这也要求每个人做到诚实与守信,勇于承担责任。“与人交往守时守信”;“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两个具体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更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
“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社会各个单元都要坚持以诚为本,以诚立信。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百年树人,重在树德。 www.dxs56.com
二、大学校园诚信行为的缺失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突出强调诚信规范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领域缺乏诚信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遍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是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收益寄托在“诚信’’之上,而是寄托在坑蒙拐骗之上。
近年来,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原因的影响等,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变得匮乏,曾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经常出现诸如恶意贷款、冒充贫困生、校外租房不按时交付租金、背后说同学坏话、表里不一、借别人钱不还等不诚信行为。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里,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和论文,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同学却靠抄袭他人作业,或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便利,随便拷贝一篇文章应付了事。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但有的学生仍是心存侥幸,总想通过作弊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打小抄、传纸条、手机作弊、****,等等。
4.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和假荣誉证书、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
5.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大学生还款存在的违约情况却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表现。 www.dxs56.com
6.违反校纪,无视校规
上课睡觉、吃东西、乱打手机、织毛衣等影响课堂纪律的所有行为,课桌文化、乱插队现象、寝室违章用电,毁坏公物,违反管理条例等行为,反映了学生诚信的缺失。
上述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教育及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不诚信行为产生的原因
诚信行为缺失的原因在哪里?《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归纳出三个主要原因:有73.21%的同学认为失去诚信的主要原因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有时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有58.64%的同学认为“从众心理”是他们不诚信的原因,很多人不能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而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
因此,当他们看到别人作弊或是注水简历时,也常常会效仿;甚至觉得别人既然都这么做,自己一个人诚信也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淡化有关。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事实上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从更深层次来看,信誉及信用危机的产生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的。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一方面,长期的封建统治形成了以本位利益为社会标准的社会意识。
《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相关文章:
- 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 › 社会对大学生评价、需求及期许的社会调查报告
- ›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 › 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 › 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