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
[07-22 01:07:12] 来源:http://www.dxs56.com 教育研究论文 阅读:8681次
5、诚信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为政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为政以德”,而要做到“为政以德”诚信是其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孔子要求为政者做到“敬事而信”并认为“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日》),即是说要赢得民心除了与民生息的“仁政”外,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努力取信于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信赖。荀子也以史实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系于诚信这一观点,主张对内取信于民,对外邦交讲诚信。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论语?王霸》)孔子也坚决反对与国交往中背后耍阴谋。公元前550年,齐、鲁和解,两国之君会于峡谷,齐国却企图乘机以东夷人劫持鲁侯,时孔子相鲁,闻之后深为不满:“两君之好,而以裔夷俘兵以乱之。”清代大儒王夫之则精辟地概括为:“夫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读通鉴论》)
三、 传统诚信思想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1、诚信立人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
在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诚实不欺不仅是上天固有的规律,亦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本体。人们的道德规律必须遵循这一“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修辞立于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十分重视诚信的教育。自西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学子们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时自然而然的接受儒家诚信观的洗礼、教化,以塑造诚实守信的君子人格。而唐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更是把诚信的道德教育列入教规之中,如岳 麓书院的教规中即有“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等条目。当然,把“诚”“信”理解为超越的、统天统地的绝对法则的思想有些夸张,但“人之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唯君子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的诚信而厚德方能立人,并进而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成人教育思想今天依然闪光。特别在今天,由于人的趋利本性作祟,出现了人的价值越来越贬值、物的价值越来越升值价值追求的异化,诈虞不耻、诚信回报越来越变得飘渺。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开展诚信立人教育尤其适时与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砥柱、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高等学校对社会诚信建设更是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之融入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把诚信立人教育确立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同时,还应该施以相应的保障机制,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诸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历灌水等不诚信行为给予约束和严厉的惩处,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立人和成人。 www.dxs56.com
2、内诚而外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然路径选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主纳思“信”主外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事”是传统诚信内在的语言逻辑形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要做到内心的真诚,最好的方法就是“慎独”。“所谓诚真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这种“诚”为本“信”为用、“慎独”涵养的诚信思想对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迪有二:一是惟有对仁义理智信等伦理原则的高度自觉的内“诚”而自然表现为外在的“信”,这样的诚信才是真实、可靠、持久的,才经得起各种诱惑与考验。甚至可以说,一切道德的品质和行为如果不是出自内在的“诚”不体现为外在的“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至多为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或作秀。二是要获得“诚”的品质应强调“慎独”即道德主体的主观努力。当代德育研究也表明,德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的主体,造就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在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当大学生“思诚”、“诚意”,把诚信作为立人处世的内心向往和追求,学会掌握了自己的诚信道德辨别力、选择力和创造力,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良心的自觉,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修养境界,可以泰然的正视一切现实中的“诚”与“妄”的道德冲突与困惑,才可真正成为诚信的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中,应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大力颂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真正明白诚信应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功利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为出发点的。倡导大学生把“诚”作为人的终极理想境界,在实事求是、开诚布公、肝胆相照、真诚互助的真实中通过“慎独”、“立静”达到“诚立理通”,体会心灵境界并使之成为祈以守望的精神家园,才能进而为诚信提供不竭精神之源。 www.dxs56.com
3、诚信践行是大学生成信建设重中之重
关照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可以发现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诚”与“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当它仅当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自觉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人的品质修养。而要实现“自立”做到“独慎”则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所以每个人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求真务实。由此看来,诚信道德修养重在履行。所以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寡言而行,以诚其信。”(《礼记?缁衣》)明代吕坤说得更为中肯:“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 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呻吟语?应务》)意即诚信的确立是不值得说一句自我表白的话,也不用苦思冥想,只要凭着真心诚意地去做,时间长了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不言自明的诚信并被人们所信服。这一观点亦与现代伦理理论研究所揭示的诚信品质从根本上讲是实践的命题所印证。这些对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亦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生活的人”②——既然诚信教育追求的不是形成一种“认知”体系而是期望形成一种诚信的理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方式,那么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必须改变过去的“惟理”的远离生活世界的诚信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诚信体验、反省和实践,立足于大学生向往诚信、践履诚信的强烈意识、倾向的培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与行为,从而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换与统一,真正养成诚信的道德品质。二是诚信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正如亚理士多德所言: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的内涵不仅仅是人的品格和情操也应该包括能力和信心,即是否有实现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时应教育学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和青春年华,努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才干,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惟有如此才能完善诚信道德,否则,空有良好愿望却无力实现同样失信于人。 www.dxs56.com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研究方法论文 教育案例研究论文 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相关文章:
-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 ›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精选
-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10级工商四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主题班会
-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10级工商9班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 ›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 › 传统文化节之烛光晚会活动总结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及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价值